2011年1月27日星期四

转发: 苏联解体宣告雅尔塔体系崩盘

于 11-1-23 通过 牛博山寨头条 作者:信力建

人类社会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最重大事件,当数1989年的苏联解体。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寿终正寝,而且更带来整个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分——简言之,就是欧洲重新归于一体,而亚洲则纷纷放弃原教旨社会主义(实际上也是走向民主社会)。我们不妨先看看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1949年,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在西欧及大西洋两岸成立,推行资本主义并大力扶植反苏政权。另一方面,苏联则加强其对东欧各国实行军事占领,推行共产主义并扶植亲苏的共产党政权。1955年,华沙公约组织成立,除了南斯拉夫外,所有东欧国家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美苏两国之间的政治集团于欧洲展开全面对峙,历史进入"冷战时期"。

然而,进入在冷战后期,社会主义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内因上:在经济方面,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因为缺乏监督和选举,贪污腐败、践踏法律和人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在外因上: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同时戈尔巴乔夫采取"辛纳屈主义"减少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解放,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戈尔巴乔夫的思想,以及苏共关于多党制的主张,与东欧各国党主张是一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的一致性,使苏共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支持的态度。我们知道,东欧是苏联红军解放的,斯大林说是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原有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党看苏联的眼色行事,与苏联的关系如何,有时甚至成为他们能否继续执政的决定性因素,斯大林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对东欧严格控制,68年勃侵捷克;即使是赫也控56年的波匈事件。曾引起东欧各党的强烈不满。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东关系开始松动,戈尔巴乔夫也多次表示对东欧的改革表示支持。当东欧一些党提出实行多党制主张以后,戈尔巴乔夫也表示赞同。苏共的支持和赞同,使东欧各党能放手大干,无顾忌。当苏共自己也主张实行多党制以后,东欧更是欢欣鼓舞,越走越远,到苏联解体后,他们就很自然地抛弃社会主义,回归到原有的欧洲大家庭——可以说,东欧的社会主义来源于苏联,也结束于苏联。

要之,东欧变色是东欧各国在冷战期间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因为根本变化源于1989年苏联解体,故又被称为"1989年革命"。其特点是: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其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民主化浪潮随着戈尔巴乔夫新思维而传入,党内出现了民主派,它与党外的民主派相呼应。是当地的共产党一贯的专制政策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其次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以及东欧共产党统治的瓦解,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民主派得以扩大势力。 最后是民主派向执政党夺权,施加压力,但引发了执政党与民主派人士的冲突,使执政党陷入困境,最终民主派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我们不妨来具体看看。

波兰。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波兰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1989年,波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前欧洲前共产主义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3年6月波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洲联盟。波兰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东德(民主德国)。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

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体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罗马尼亚。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外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

救阵首任主席扬•伊利埃斯库代表救阵宣布10点纲领,纲领主张建立多党制、自由选举、制订新宪法,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取消中央集权经济制。1990年2月1日,救阵同全国30个政党决定成立全国联盟临时委员会,扬•伊利埃斯库任主席,6日,救国阵线获批准成为政党。同年5月罗举行大选,救阵候选人扬•伊利埃斯库当选总统。1989年12月22日以后实行多党制。 1991年11月21日批准的宪法规定,罗马尼亚是一个主权、独立、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民族国家,政体为共和制。议会是罗人民最高代表机构和唯一的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四年。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爆发了"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爆发了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新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 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 这次事件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

苏联解体后的1990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决议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4月再次改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彻底放弃社会主义。6月举行的全国首次大选中,公民论坛和公众反对暴力组织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组成了以它们为主体的联邦政府。大选后组成的联邦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法律,规定改变现行经济体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11月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公民论坛在捷克获得多数席位,公众反对暴力组织和基督教民主运动在斯洛伐克获多数席位。

除此之外,苏联解体引发动荡的国家还有在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这些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改变(重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类似事件。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这些变化不仅宣布二战以来的雅尔塔体现彻底崩盘,而且意味着在欧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垒中,前者已告退出历史舞台。


       延伸阅读:(
http://xliangbo.blogspot.com/  或  http://atomxue.wordpress.com/):

推特:@atomxue,@xliangbo  敬请follow

buzz阅读(薛孟春) ,   buzz阅读(梁波)

梁波被迫害案文件资料下载地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liangbod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